首页 -- > 头条

在农村“退休”的审计人“老于大哥”

发布时间:2018-07-15 09:3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于恩泽 武汉大学王晓雨

    已经退休两年的于锡明最牵挂的,就是二道河子村的乡亲。

    退休前,于锡明是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工会主席。2014年,只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他却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工作,到辽宁省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刚到二道河子村,于锡明就被村委会的环境震惊了:院里杂草遍地,办公桌上厚厚的一层灰,墙上挂着蜘蛛网,村干部也难得一见。他的心有点凉,但又觉得责任重大,决心要改变这里的面貌。

    于锡明下决心,要做一个真正为民服务的第一书记。

    最初村民们并不信任于锡明,甚至有些怀疑他。村民刘远志说:“这么些年解决不了的事,城里来的一个眼瞅退休的老头能有啥用?”

    于锡明也不急着解释,对自己说:“实干,老百姓才能信任你;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就是对老百姓有多少感情。”

    在于锡明心中,党员干部和群众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而不能是油和水的关系,这样老百姓才能跟你说心里话。村里人看得清楚,劳动回来,有人端水给于锡明,水杯上沾着农民手上的灰和泥。于锡明从来没有迟疑,接过水杯就喝。于锡明关心的,都是村里老百姓着急又长期解决不了的事儿。慢慢地,村里有人称呼他“老于大哥”。后来于锡明成了全村人的“老于大哥”。他说:“和群众的距离就这么拉近了。”

    其实,早在于锡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8年前,他就已经负责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定点帮扶彰武县二道河子乡的工作。驻村二道河子后,他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如果贫困户自己不努力,村里想帮也帮不上。扶贫,首先要改变村民思想上的贫困。

    进村的路上,于锡明发现,路虽然有6米宽,但路边堆着柴火,就只剩两米了。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坑洼不平,老百姓对修路的呼声特别高。于锡明查政策、找资源,带着村民修建了全村10公里的水泥路。村民们高兴地说:“有路才能致富啊!”

    这时老百姓们相信,于锡明真的是来干实事儿的。

    “扶教育,是扶贫的关键。”于锡明介绍说,“之前二道河子乡八个行政村里只有小学,校舍破烂不堪,有的学校一年级和五年级一起上课,计算机和英语课都没办法开设。”现如今,教学楼新修了,学生食堂也好用,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村里的刘佳读高中时,因为父亲卧病在床,家里太困难,一度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于锡明得知此事,自掏腰包供刘佳上学。成绩优异的刘佳后来被保送读研,刘佳说“于大爷对我这么好,我将来不管到了哪儿都忘不了他。”

    走访该村贫困户,于锡明发现:有的贫困户家里有两头牛、一辆拖拉机、一辆车;有的是孩子成家时把积蓄全交给孩子而评上贫困户的;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却不积极脱贫……面对这种情况,于锡明提议,用“四议两审一公开”程序,重新评定二道河子村2014年贫困户,将217户贫困户情况公示到屯,让乡里乡亲都知道,而且“杜绝哭穷争当贫困户,是谁的亲属都不行”。

    两年多驻村干部经历中,去贫困户白忠富家走访,给于锡明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时,家里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当,后院没有围墙,他拉着于锡明的手边说边哭,自己因病双腿残疾,老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大儿子出车祸去世,二儿子有精神疾病,一家人靠低保生活。于锡明回忆道:“当时心里就觉得这儿怎么能这样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心里特别难受,我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这户人家。”他联系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帮白忠富家维修了房子,还修了后院的围墙,于锡明还给白忠富送去了背心和鞋。

    走在田间地头,于锡明发现苞米种植产量低,农民年收入受限,他就动起了心思。“我考察了大棚种植、树莓种植、芝豇种植,发现芝豇这种作物旱季雨季都能保收,相比之前种苞米每亩能增收两千多块,老百姓们也都喜欢。”为了支持芝豇产业发展,于锡明协调落实了第一年的架材费用,“这些竹竿子用得好的话能用四年,农民每年只需要买种子和施肥,剩下的都是纯收入”。讲到这儿,于锡明高兴地说:“听说今年村里的芝豇收入不错”。

    村里在于锡明的带领下,协助当地修建了幼儿园、敬老院,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建设河道、桥梁,为农业生产增添保障;帮助贫困学生寻求就业机会,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

    本来应该2016年3月退休的于锡明,服从组织工作安排,一直坚持到了当年10月,直至他的同事白明哲接过了这根接力棒,继续开展二道河子村的扶贫工作。

    于锡明深情地对笔者说,“我1974年下乡,是在农村参加工作的,也要在农村退休。也算是给自己的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这些年的经历,他说:“能把扶贫工作做好,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现在,村里有啥事儿,村民们还会给他们的“老于大哥”打电话。“刘佳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去了日本实习。他的父亲身体有所好转,已经可以下地干活了。”说到这儿,于锡明开心地笑了。

    “农民们靠天吃饭,靠个人很难实现机械化生产,将来一定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经营。”于锡明对记者说。虽然已经退休了,他还始终关心着农村的发展。他特别支持国家提出的建设家庭农场政策,他说:“靠个人的力量不够,大伙一起干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