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中国纪录片产业新常态:纪录年轻人与年轻人纪录

发布时间:2018-06-15 18:3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胡琳娜

校媒记者  胡琳娜

“年轻态”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一方面,纪录片的受众正从传统的“三高”(高收入、高文化水准、高年龄)拓展到年轻群体;另一方面,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本草中华》导演团队,年龄最大的是87年,最小的是93年。年轻团队的好处是,可以用年轻人的眼光与好奇,对古老的话题做出与以往不同的探索与解读。” 612日,围绕“走近年轻人,记录新时代”这一主题,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纪录片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云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制片总监、纪录片《本草中华》总制片人韩芸介绍说。

论坛上,上海广播电台纪实频道总监干超,《我们的青春》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纪实中心总监李炳,《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本草中华》总制片人韩芸,共同从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对纪录片产业新常态展开讨论。

 

(图:“走近年轻人 记录新时代”论坛嘉宾  胡琳娜/摄)

“佐餐”到“正餐”,国产纪录片缘何吸粉年轻人

《我们的青春》《如果国宝会说话》《本草中华》都是近年来高口碑高流量的爆款纪录片,三部片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和年轻人相关。徐欢表示:“我们希望更多地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去了解历史,而不是教化他们。”《本草中华》的创作团队由85后的年轻人组成,面对博大艰深的中医药主题,他们从武侠小说中的“黑玉断续膏”和网红产品“白花蛇草水”入手,由浅入深地解锁传统中医药的密钥,而这些也正是年轻受众群体感兴趣的点。

在徐欢看来,年轻人之所以青睐纪录片,和其关注现实、能够与年轻人生活产生共振、情感产生共鸣有关。“《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受追捧,很大程度上,文物工匠们‘择一事、终一生’、勤恳而又悠闲的的生命状态是年轻人所渴望的,通过观看纪录片,年轻人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她说。

此外,这与互联网联姻打通多条传播渠道、对纪录片进行多次开发及碎片化处理也更加契合年轻观众的收看习惯,“我们和爱奇艺、腾讯、优酷、哔哩哔哩都有合作,”韩芸介绍说:“我们在策划阶段就有互联网的加入,自带互联网基因的纪录片更受年轻人的喜欢。同时通过弹幕我们也可以获得新鲜的反馈,这有益于之后的创作。”

 

(由左至右:徐欢、韩芸、马志丹 林雯丽/摄)

“正餐”到“大餐”,最重要的是纪录片品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5%。“纪实内容将迎来爆发期,这是业界的共识。”李炳介绍说:“2018年优酷土豆将纪实内容从支系部门提升为纪实中心,在资源、资金方面都将有量级提升,我们还希望利用阿里的生态资源为纪录片进一步赋能。”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将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基本格局概括为“以专业纪录频道和卫视综合频道为主力、以新媒体为重要支撑”。朱乐贤提出问题:“纪录片的小屏化(移动端)和大屏化(院线上映)趋势同时出现,这是否掣肘?”导演马志丹对此的回答是:“我三个屏(移动端、卫视、院线)都要!纪录片不但要和网络融合,也要和院线融合。既要对纪录片进行碎片化处理,使其更适合移动端传播,也要把高质量纪录片推上院线,进而形成口碑和品牌。”
    如何保持纪录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场嘉宾一致认为,纪录片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和《故宫》到《我从汉朝来》,再到《如果国宝会说话》,导演徐欢的创作宗旨始终如一:关注“人”本身,在历史中看到人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状态,看到人的创造力。

 

(图: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报)

“制作《如果国宝会说话》时,团队将7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内容的创作上。我们要做引导公众需求的先行者,而非迎合市场的追随者。”马志丹多次强调“时间就是重量”。“当下,在纪录片传播上出手要快,但在纪录片创作上要沉得住气。”韩芸认为,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越来越高,这对创作者的影像表达、技术使用、音乐包装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但所有这些的前提和基础是,纪录片本身内容的高质量和高品质。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