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资讯

街头零钱箱是需求还是噱头?

发布时间:2017-08-07 13:02  来源: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作者:董月阳 王颖

    最近,全国多个城市出现“街头零钱箱有人说这是公益暖心,也有人说这是摆拍炒作、另有套路。在公共场所设置换零钱的设备,是不是真实的社会需求?人们对这一便民设施,究竟感知如何?

    最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以下简称“校媒联盟”)组织了97名大学生记者带着零钱箱走上全国62个城市,在市区或乡镇摆放了零钱箱,“用脚采访”,不仅实践、观察,还随机对1084位路人发起了调查,得到了一份沾着汗水的结果。

 

    他们说:“要呈现,而不是评判;要认识,而不是改造。”

    对众说纷纭的零钱箱,与其远观和评判,不如走到真实场景里去。校媒联盟这个动议一经发布,就得到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报名人数瞬间突破200。

    最终确定97名参加零钱箱采访行动志愿者,每个人会领到三个任务:

    第一,换到500元的硬币。

    第二,把零钱箱放在一个人们很需要用到零钱的地点,在零钱箱上放支付宝二维码和零钱箱使用说明。

    第三,向路过零钱箱的人发起一份问卷调查。

    

    之所以设计这三个任务,是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调研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人性和道德测试,而是找到最真实的需求,利用最简单的装备,设计一套简单可循环的规则,方便路人理解规则:可以免费拿零钱,也可以用支付宝扫码兑换。

    这是一个对城市真实零钱需求的测试别看三个任务很简单,第一个就竟让人差点做不下去。

    8月4日下午,大学生们纷纷出发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遇到最大的困难,竟然是换硬币!

    一说到硬币,同学们第一站都是去银行。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好几家银行的回复都是:

    换不到硬币的情况一个接一个出现。还有一瞬间,感觉自己像个皮球……

    河南大学的朱玉洁,连跑了十个银行,才换到120个硬币。

    各地纷纷传来银行换不到硬币的“噩耗”,有些同学则把目标瞄准了小店铺……来自南昌工程学院的乐小英,跑遍了超市、游戏厅、早餐店、便利店,最终在妈妈的助攻下,成功在家附近的小商品商店把硬币凑齐。

    一个换到硬币的同学,拿了一个朴素的塑料袋,却成了当天大家最羡慕的人。

    直到夜幕降临,还有好多同学没换到零钱。太晚了,大家只能先回家,第二天早晨再去换硬币。当夜11点多,校媒记者群里还在热闹着,大家在群里互相支招,怎样才能换到硬币。

  

    8月5日,校媒记者们一早起来,又踏上了“换硬币之旅”。

    家住辽宁铁岭的肖文斌是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他先是去了几家银行都未能换到硬币,就开始了“扫街”之旅,一家家街边小店去换硬币,5块、10块、30块……在闷热的天气里,花了整整三个小时跑遍了4个街道后,他也终于换到了沉甸甸的470个硬币。

    一个去银行的同学,拿到了精装版的硬币,感觉自己好幸运。

    花了两个大半天的时间,97名大学生记者,陆续在卖桃子的大叔、喜欢收集硬币的弟弟、宿舍管理员阿姨、同班同学的热心助攻下,换到了硬币。

    下一关:寻找一个真·需要用硬币的地方

    为了探讨社会真实需求,而不是制造噱头。这次行动,决定要寻找到零钱“不可被替代”的使用场所。

    然后,把兑换好的零钱放在盒子里,盒子上贴一张自己的支付宝二维码,并附文“你可以取走钱、换取钱,也可以留下钱。但金额不要超过7元。最后这个箱子收到的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很快,97个有着相同文字说明的零钱箱就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用到零钱的场景也越来越少。据校媒联盟统计,97名学生分别在全国62个城市的市区或乡镇摆放了零钱箱,大部分学生将零钱箱放置在地铁站、公交站、停车场、早点铺和人流量大的商业街。

    为了找到真实需求,大学生们大开脑洞,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搜罗了能想到的每一个角落,静候人们真实的反应:

    沈阳农业大学的王晨,曾在北京某大型超市入口苦于没有硬币而无法使用购物车。为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她把零钱箱摆到了超市入口。听说是个公益活动,保安善意帮忙看着,还提醒顾客需要硬币的人留意这个零钱箱。很快,王晨就收到了一个奶爸的零钱转账。

    安徽合肥的汪博同学,怀着忐忑的心情,把零钱箱放在车站附近。路过的人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个人上去拿钱。更多的人选择驻足观看,用手机拍照。大概摆放了30多分钟后,有两位50岁左右的拾荒大妈,吃力地拖着两个大蛇皮袋走来。“我还以为拾荒大妈会拿一些零钱走,没有想到两位大妈只是看了看,对周围的人说了句‘奉献爱心的,咱们社会还是好人多啊。’然后又低下头,在垃圾箱里摸了摸,拿出了几个矿泉水瓶,放进一旁的袋子里。然后就在一旁等公交车。在我看来,对她们来说,凭自己双手劳动所得,才是最光荣的,奉献才是最可爱的。”

    山东工商学院的范海柱把零钱箱放到烟台的某公交车站,一位穿红色上衣的阿姨看到零钱箱,把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放了进去。这让已经又渴又累的范海柱觉得“非常开心”。

    在重庆北站地下广场里,一位看似流浪人员模样的人仔细看了零钱箱上的字,注视良久后拿了钱准备离开,此时同样在一旁观察了很久的几位“棒棒”(是指重庆地区用一根扁担帮行人挑运行李的人)提醒他,然后这位流浪人员模样的人又将硬币放了回去。这天下午,这几位“棒棒”多次上前观看,但始终没有拿钱。

    同样是在重庆北站南广场轻轨站,一位刚下火车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行色匆匆从零钱箱旁走过,妈妈没有注意到零钱箱,但小男孩走过时顺手拿了里面的硬币。当这位妈妈发现小男孩拿了硬币后,特意返回来让孩子把钱放回去,并指着零钱箱上的字向小男孩解释,“我只听到一句‘要留给更有需要的人……’。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向孩子讲解了零钱箱并拍照后离开。”

    在沈阳北行第一大道地下商业街路口,有一个小女孩带着她的妈妈去坐公交车。路过“零钱箱”时,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说这里可以免费拿硬币。妈妈没有说话,只是张开手,把手里的4个硬币给女儿看,似乎是在无声地告诉小女孩,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硬币了,那些硬币应该去帮助需要硬币的人,然后便带着小女孩走开了。

    也是在沈阳,一位手拿麻袋的老大爷,麻袋里装有许多塑料瓶子,双手沾满了泥土。这位老大爷应该是刚刚掏完垃圾箱里的空瓶子,也许一麻袋的瓶子也换不到几个硬币。但是当他路过零钱箱的时候,只是看了两眼,什么都没有做,径直地走了过去。在零钱箱旁边的大学生说,“我感觉当时的我真是十分天真,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其实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是拥有人格和尊严的个体。如果因为贫穷就选择不劳而获,一味地去索取,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

    注意到这个零钱箱的路人中,围观者较多,他们会议论一番再离开。在使用零钱箱里的硬币的人中,大多用于买车票,他们会用纸币兑换硬币,几乎没有人直接拿走硬币。在重庆两路口轻轨站,一位路人用纸币兑换硬币后去购票。

    很多人看到零钱箱的第一反应是——拍照!

    有人选择支付宝给零钱箱转账,并且说一声,谢谢……

  ——还有同学遇到了自觉帮忙维护秩序的市民,让他觉得非常“暖”。

    行动期间,有些地方也出现了整个箱子的硬币被拿空的情况,但在参与的大学生看来,拿空硬币的是极个别现象,大家在实践中,正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帮助到了一些需要零钱的人,感受到人心最深处的温暖。

  

 

    这近百名大学生记者在街头零钱箱旁边,随机采访了1084个人,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街头零钱箱是能帮到人的——

    79.72%的受访者认为,街头零钱箱能够帮到人。64.1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街上真的出现了用手机兑换零钱的换取点,是非常实用且充满了正能量的做法。17.79%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无感,不会关注。也有9.2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在作秀,意义不大。

    在活动发起方校媒联盟看来,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希望青年人在社会热点事件面前,不满足于只了解一些网上的现象,别人的观点,而是真正走到现实中去,用眼睛去看、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

    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大家最真实的感受是:

    手机支付让越来越多人习惯不带钱包出门。但是,在一些目前必须要用零钱的角落,有硬币兑换,的确能方便市民的生活。

    没想到换钱那么难,没想到大家那么暖。

    这次活动投放了4万多元硬币,剩余了33416.1元。其中绝大多数拿走硬币的,都是用于真实需要。同学们相信,如果能有更好的设计,比如硬币兑换机,人们还会把这些钱兑换回去。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郭其钰带着500个硬币,看见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其实没有一个善良的或者贪婪的群体的群像,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一个一个具体的有诉求的人,“零钱箱”活动,是呈现,而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的周丽文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有路人认为,零钱箱就像大雨中有人给你及时递上一把伞,你会在那一刻觉得这个城市很温暖。在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我们的举手之劳可以为他人提供便利,对于帮助的人而言,是一种成就,对于被帮助之人而言,是一种感动。人们常常会提到归属感这个字眼,归属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个城市给人的归属感在于它的接纳、它的善意温情。零钱箱在某一个程度就像这个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存在的理由,在冷暖自知的城市生活中,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温暖与帮助。

    沈阳师范大学的刘启航说,我们现在处于物质财富相对充裕的时代,正是拥有了物质上的充裕,精神才会富裕。一个精神富裕的社会,才是我们古人所谓的大同社会。这次“零钱箱”活动,不仅使我感受到了国人道德之高尚,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这些经历和感受,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校媒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已经结束,但大学生们的行动还没有停止。那些剩余的33416.1元,将用于支持大学生们做一件公益的事。

 

来源: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责任编辑:聂亚栋】